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教师要永远对孩子有新的发现》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时间:2023-12-26 18:42:52
《教师要永远对孩子有新的发现》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本文共6582字]

第一篇:《教师要永远对孩子有新的发现》读书笔记

当自己看到《教师要永远对孩子有新的发现》这篇文章时,是被文章的一段文字所吸引的。里面沈老师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每每在大班的毕业典礼上,当孩子们离开我的那一刻,我最想对他们说的是:谢谢你们给予我的一切!正因为有了你们,老师才会一点一点的进步一点点地认识教育,感悟教育。是你们的快乐与真挚、问题与好奇、成长与进步,让我感受到职业的魅力,享受到了工作地快乐!”想想自己现在班里的孩子也即将要毕业,也许有很多感触会是相同,也有些是自己没有碰到过的。抱着这种心态我继续的看着下文。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沈老师讲述着她和孩子们的故事中的一位小朋友的故事,里面有几则小故事,而从这位小朋友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我班里的孩子的缩影,他是那样的“活跃”,那样的招人“注意”。沈老师先是去主动地了解孩子的情况,从孩子的家庭,从孩子的生活环境去了解,分析孩子会产生这些想象的原因。知道孩子是由于父母的工作繁忙,孩子感觉到被疏远,不受到关注。照成了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行为。

沈老师开始关注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去主动地接纳老师。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孩子与老师有了情感上的交流,从时间和次数上开始慢慢增加,慢慢让孩子学会主动地开始交流。慢慢的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被排斥到收到同伴的接纳,孩子的个性也开始慢慢的转变了,从一个爱“惹事”的孩子,到一个遵守常规的孩子。孩子的一点一滴的变化,都是让老师欣喜的。

沈老师在文章的结尾处提到“发现时教育的开始。发现让我了解了晨晨的兴趣爱好,使我和晨晨之间有了独有的话题和共同关注的事情,并使他能在自己的兴趣点上感受与人交流的快乐。发现让我找到了教育的时机和切入点。”这里提醒着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及时的发现。

做个有心人,视乎还是不够的,"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和性格上的差异,需要我们有目的的主动发现,发现他们的需要和进步,发现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新的发现会使我们对孩子有新的感受和新的认识,也会使孩子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应该永远有新的发现。”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教养笔记:给孩子有自由畅谈的机会

自开学来, 每班的老师都觉得教室里的孩子特别兴奋. 特别是午睡时, 孩子们边脱衣服, 边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自己的话题.他们一会儿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一会儿告状声又此起彼伏,午睡室里一片混乱. 不论老师怎么教育引导, 都不管用. 于是, 我开始认真地反思, 寻扰着原因. 结果我发现, 幼儿本来可以在午睡前出去散会儿步, 畅所欲言. 可由于近来连连阴雨天气, 孩子们不能出去散步了. 老师们在这段时间里有的给孩子们看vcd; 有的让孩子们完成未完成的绘画作品或其他任务. 紧接着催着小朋友们小便, 洗手, 睡觉. 一连串的环节,午睡是孩子们统一的活动。在孩子们看来,一但睡着了就失去了说话的自由, 那还不趁着脱衣服的时候痛快地说一会儿话.

为了让孩子们在睡觉前有说话的机会, 我想,何不让孩子在小便洗手的时候交谈一会儿, 再去睡觉呢? 今天午睡时,我就提前五分钟让孩子们去小便, 洗手. 允许孩子们在洗手间里说说话. 听到老师的铃鼓声再去午睡室睡觉.所有的小朋友都把嘴巴闭严,谁也不许说话,然后安安静静的睡觉。”这下, 洗手间里可热闹了. 只听有的孩子在一起谈论起昨晚看的电视; 有的孩子在回顾刚刚看完的vcd<舒克和贝塔>中的精彩场面.还嚷着: 我喜欢舒克, 我最喜欢贝塔, 我长大了也要开飞机, 开坦克. 女孩子们则躲在卫生间隔板的背后, 不知在说着什么悄悄话.

看着他们满脸的笑容, 我不禁反思,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了孩子,满足了孩子呢。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一下,多释放一些时间给孩子,我想孩子一定会配合老师的工作的。

看着孩子熟睡的小脸蛋, 有的还带着甜甜的笑, 我也不由地笑了.

第三篇:小学教师读书笔记:新的起步

新的起步

——《教师阅读地图》读书笔记

借用第一章开篇的话,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那么同样的,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专业阅读史。

确实如此,打从上师范大学起,学师范专业起,就一直在阅读诸如《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课程解读》等一系列专业书籍,但真正工作后,总是不停地忙,已把所学所读都忘得差不多了,觉得自己一直就是在碌碌无为,像拉磨的驴一样,不停地原地转圈,还要忍受来自身后的鞭痛,殊不知阅读是可以改变这种现状的,包括我的精神状态。这本《教师阅读地图》又唤起了我大学时对阅读的渴望,不再茫然无措地在书海中乱翻,而是更有针对性更乐意去购买去阅读,甚至深入到书中的字里行间去,感觉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使自己的心灵逐渐沉淀,然后用积极的状态迎接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以真正专业化的眼光来看,我们要反对的,恰恰是对赏识的简化。”想起自己初任班主任时,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况,焦头烂额,却又处理得不那么尽如人意,很沮丧,就去读一些教育案例式的书籍,希望能找到一条捷径,来处理剪不断理还乱的班务,照搬照套地忙乎了一个学期,不仅班风越来越糟糕,反而有些学生更加猖狂,有时我就纳闷了:这明明就是xx案例成功的处理办法,怎么我就不行了呢?!才知道,“真正的赏识不是教育的手段,而是发自内心对孩子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对孩子未来成就的坚信,无论孩子犯多少错误,要经历多少反复,这种信任始终不变,唯有如此,赏识才能够发挥作用。这种信任所带来的,可能恰恰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包括批评甚至必要的呵斥。”这些理论的支撑以及理性的看待一件事情,因地制宜地想出解决办法,而不仅仅是套用才是教育学生成功的法宝,毕竟借鉴的终归是别人的经验,要想有自己的经验,必须得靠自己的实践才行。面对犯错的孩子,更应该让他知道错误,帮助他改正,并要始终相信,他能够改正。这样带下来的班,才能逐渐凝聚,才会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识。凡是选择书,必须有理性地看待,结合自己的实际,帮助自己反思,才是用书之道。

但面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时,总感觉层出不穷,心里十分急躁,尤其想到自己刚接一年级时,望着那些不懂事的娃娃,真是连嚷嚷的力气都没有了,但学生的进步又伴随着螺旋式的上升,所以如果无法度过这个躁动的时期,这个班带下去只会走两个极端,一个是对“暴政”的反抗,最终形成大乱班的现象,另一个就是死气沉沉、老气横秋的班级,无论是哪个极端

都泯灭了孩子的童真,背离了教育的元初。所以,依然是读书,我觉得我还处在浪漫时期,“用禅宗中的话来讲,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问题论问题,学着引导,试着去教会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既严又爱。借用惠特曼的一首诗:“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我觉得在这个被称之为浪漫时期的成长 ……此处隐藏1485个字……,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细细阅读。

作者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 “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同时也指出了作为老师和长辈的我们,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

由于职业的敏感吧,其中有几章论述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在“为孩子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一章中说道“美既有助于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处于疲惫的精力得到恢复。我们可以这样说,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应该是美丽的,”我想,这句话对我们每学期的环境布应该是最好的肯定。

还有一段话, “我们让儿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Www.)因为那些物品最容易打破,一旦它们有破损,就等于是在向孩子们粗鲁和漫不经心的行为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引导儿童纠正自己的行为,训练他们行动细心、准确,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坏东西,使自己的行动变得越来越文明和有节奏,并逐渐向主人一样成为各种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让环境说话,让孩子自发评判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教育转变为一个内化的过程。这让我感受到了环境的最高教育境界。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如果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之间的平衡点。

第五篇:孩子有成就感

孩子有成就感,才能学习好

我们成年人每日上班如果总是不发工资,工作积极性是会受影响的,说不定你还会辞职不干了。同样道理,孩子上学也需要得到“工资”,才能保持其积极性。

什么是孩子上学得到的“工资”呢?有些家长可能认为,我给孩子吃喝穿,给他买玩具和山地车,请他吃麦当劳、肯德基,这不是“工资”吗?不是。这些东西在孩子眼里,都是应得应分的,我是你的孩子,你就应该给我这些东西,我不上学你也应该给我。而学习的"工资"必须是直接从学习得来的好处。这个“好处”就是孩子从学习中得到的成就感。因为学习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会有成就感;从学习中得到收获,会有成就感。这就是孩子领到的学习“工资”。现在许多孩子为什么厌学?因为他们领不到"工资"。他们在学习上得到的总是批评,或者在多数情况下得到的是批评,他们看不到收获,他们感到的只是挫折和疲倦,如此这般,想让他们自觉努力学习,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明智的家长,应该仔细研究孩子的学习心理,想办法让他不断领到“学习工资”。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表扬孩子。许多家长都不喜欢表扬孩子,他们说表扬多了孩子会骄傲。据我所知,现在的孩子因为经常遭到批评轰炸,自卑者为多,真骄傲者并不多。很多孩子都爱说大话,有错不承认,报喜不报忧,专门跟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作比较,家长以为他们这是骄傲,其实非也,这是虚荣,根子是自卑。一个真正自信的人是不需要吹牛的。他们出现这种症状主要不是因为表扬多了,而是因为恰到好处的表扬太少了。我不赞成滥用表扬,对于已经学得很好的孩子,偶尔表扬就可以了,而且要表扬到点子上,即他们确实做到了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才表扬。至于本来就学得不好,信心不足的孩子,再没有表扬,就很难鼓起勇气。这种孩子,应该适当表扬一些。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不吃表扬怎么办?我刚一表扬他,他就用那样的眼神看着我,意思是早就识破了我的机关。”这种家长所犯的错误是把表扬单纯当成计策了,这是表扬的权术化。要知道表扬首先是对孩子的衷心赞美(像欣赏一个朋友那样),其次才是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的一种策略。你把表扬看成钓考试分数的鱼钩,这种表扬不真诚,有点像圈套,孩子当然会不高兴,不买你的账。再有,这样的家长表扬的技巧也太少了。表扬不一定非得摆个赞美的架势,尤其不可固定模式。比如,今天孩子报告考试成绩,有所提高,我可以不作口头表扬,只是对他笑一笑,然后晚上吃饭多加一个他爱吃的菜。这有多么温馨!孩子肯定有成就感,得到“工资”了。

但是一个孩子如果只有依赖外部表扬推动才能努力学习,境界还是比较低的。更高的境界是自己能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当然,这种孩子永远不会是多数。人完全靠自我激励前进的确是不容易的,即使是最善于发现自己成绩的人,也需要别人的鼓励,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一个

孩子达到那样的水准。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成年人的鼓励,他的“自己给自己发?工资?”的能力开始可能是很小的,慢慢会增强,此种能力在他学习成绩提高过程中的贡献率越大,他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越好。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朝这个方向努力。

培养孩子“自己给自己发?工资?”能力的关键是让他学会自我评价。要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的关键是家长、教师不要太“积极”,对孩子的评价密度不要太大,要给孩子留点空间,让他静下心来思考,分析自己的学习形势,估量自己的成败得失。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学会看到自己的成绩,激励自己前进,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以此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此外,还可以给与更高层次的表扬——奖励。

北京工业大学儿童心理咨询师鲁杰讲:一般来说,深受小朋友欢迎的奖励有精神奖励、情感奖励、活动奖励和物质奖励等。精神奖励包括对孩子成长表示鼓励、肯定、满意、赞叹、尊重、佩服和欣赏等;情感奖励包括微笑、拥抱、拍肩、关注、抚摸、鼓掌、眨眼等;活动奖励包括与妈妈一起去公园,一起玩,听大人讲故事,跟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等;物质奖励包括买冰淇淋、球、书、杂志,特别的零食、玩具、服装等。

有的父母认为奖励就是给孩子买他想要的东西,给孩子的奖励越多,就越会让他们延续好的行为习惯。其实,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心理学家多年的观察发现,孩子更看重精神上的奖励,年龄越大的孩子越是这样。过多的奖励会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得到奖励的东西上去,而不是出现父母希望的行为。所以,奖励要多样化,同时,孩子越大,父母越要注重情感和精神奖励,一定要尽量避免把奖励局限于“物质”领域,少用“讨价还价”的形式进行。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梅耶斯博士介绍说:美国父母很喜欢口头鼓励孩子,“你做得真好!”“太棒了!”“你真聪明!”这类表扬孩子很重要,但是如果再加上其他方式的奖励就会更有效。这些奖励可以是物质的,比如买新玩具、买新球鞋;也可以是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如玩电子游戏、和同学一起看电影、到公园游玩或打球;还可以是让孩子享有一些平时享受不到的权利,如决定全家周末的活动、选择到哪家餐馆吃饭、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等。

采用多种奖励方式,从长远来讲,能够更好地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而给孩子主导权,让他们选择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奖励。

当然,作为最容易实施的口头鼓励,父母一定不能吝惜。并且,要记住,任何奖励也不能代替拥抱孩子这种表示关爱的肢体语言,因为他们对父母的这些举动感受最深。

《《教师要永远对孩子有新的发现》读书笔记(精选多篇)[本文共658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