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时间:2024-06-19 08:27:54
《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本文共2289字]

《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假期细细品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读过之后,理解了学校为什么这么大力推荐了这本书。自从课改以来,学校一直要求老师们从改变自己的课堂开始,从每天改变一点点开始。尽管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培训、学习的机会,可是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还在我们的骨子里,没有改变。总是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设计了这样那样看着热闹非凡的教学活动,学生们似乎拼命地举手卖力的回答,就是一堂成功的好课。

可是,读过了《宁静的课堂革命》的我,却想到了那些热闹的后面是不是真正落实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学生们真的学会了吗?

书中提到:这种宁静的革命,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那种“sit in lines”的课堂已经越来越多的变为以小组为单位“sit around tables”了。拘于我们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教室还是传统的模式,但是,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不能再继续传统下去,也要随着教育的改革进行宁静的革命了。

宁静的革命主要是指心的宁静。只有心静下来,才能学进去,学扎实。浮浮躁躁的心是一点也不能多学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真正地去想。诚然,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学习能力不尽相同,知识的储备量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前要有意识地做好给学生留足“想”的时间的准备。

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针对什么水平的学生?有多少学生能够动脑思考?还是只需要学生简单而又机械、甚至猜谜语一样的“yes”或“no”?还是只是为了有个提问的环节还进行提问?

“八木老师的课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有部分男生发言,而且多半时间都是由部分男生的讨论为主。令人尴尬的是课堂讨论越是偏离预设的方向,八木老师就越要依靠那几位经常发言的男生。这样,打扮的女生缄口不语,如同客人一样默默无言。八目老师希望能建立宁静的、互相倾听的关系,却一直未能解决部分难上独占课堂发言权的问题。”

当看到这一段时,我想到了我的课堂。这样的情景多么熟悉啊。这样的场面不也经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吗?

提出的问题,往往只有那几位同学进行“抢答、必答”。总是有一部分学生静静的坐在那里被动地接收。这样被动地宁静,有的只是“我听到了”、“我看到了”,而不是“我认为”、“我觉得”“我同意、我反对……的观点。”

那么,我们的课堂上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可以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们是否像八木老师那样“用语也变得凝练,不急不躁悠然自得的展开”教学的每一步环节?

教师内心的宁静是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烂熟于心,才会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宁静是源于具有个性的发展和思考,才会诚实地去想问题、说想法。

当然宁静是相对的、是适度的。宁静地听过、宁静地想过之后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或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吐为快、或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唇枪舌战”,宁静不是一味的安静、寂静。

从“倾听”、“串联”、“反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独立的思考,对问题的独到辨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等。

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扎实、更高效、更精彩。

第2篇:《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这篇《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范文很重要,分享给你,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是佐藤学教授《学校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姊妹篇。《学校的挑战》阐明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哲学,而《教师的挑战》则记录了教室中的一件件“小事”,聚焦了一个个普通的教师,为我们展示了学习共同体课堂的日常风景。因为普通所以让人觉得格外亲近,我们甚至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就是在这样普普通通的人身上,却迸发出一种如种子一般的力量,宁静而执著。

在本书中,佐藤学教授提出了教师教学行为的“三要素”:倾听、串联、反刍。倾听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倾听意味着接纳如下三种关系的发言——倾听这个发言同教科书内容的关联;倾听这个发言同其他同学发言的关联;倾听这个发言同先前发言的关联。教师一旦在这三个关系中倾听学生的发言,就能以教科书为媒介,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编织成一件织物。不仅是好的发言,而且信赖和期许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精彩的。任何一个学生的思考与挫折都应该视为精彩的表现来加以接纳。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困惑和沉默,正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

此外,佐藤学教授挑战“应试教育”的旧习,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诸多具有颠覆性的教育信条: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乃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学习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与“挑战”。挑战学习的儿童是灵动的、高雅的,而且是美丽的。

●唯有冲刺与挑战的“合作学习”,才是润泽儿童心田的课堂,才是宁静的教室里教师循循善诱的课堂。这种润泽性和缜密性正是培育孩童知性的关键要素。

●任何一个儿童的思考与挫折都应当视为精彩的表现来加以接纳。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困惑与沉默,正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所以,富于创意的教师总是全身心地直面儿童的多样性与教材的发展性的。

我仔细思考着这些信条,一页一页认真地阅读,有些见解给我以触动。 ▲“每一个教师作为教学的专家成长起来,充满教师职业的荣耀与生命价值——创建这样的学校,也绝非梦想”这句话深深地打动我,让我共鸣,这正是我对目前自己所在学校的老师们的愿景。

▲佐藤学教授详细、生动地描述了幸子与高正弱弱相帮、互惠性学习英语呈现的奇迹这一案例,说明了构建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必然性,这让我想起了国内郭思乐教授的生本学习,两者理念相同。

▲佐藤学教授提出了课堂变革的三要素——活动作业,合作学习,分享表达。在课堂上一旦引进三种活动——学生作业自主活动,小组活动,全班交流分享,就一定能够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格局,给予学生思考和学习活动的空间,形成活动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反思式学习。因为,所谓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对话性实践——同客观世界对话(文化实践)、同他人对话(社会实践)、同自我对话(反思实践)三位一体的活动。

《《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本文共228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