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3-12-14 20:45:53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本文共9075字]

第一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1、冯特的重要贡献

德国心理学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并培养一批心理学人才。其中冯特的学生英依英、霍尔、卡特尔都曾为教育心理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桑代克是致力于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的研究的先驱。他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使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的领域。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他又将此书扩展为三卷即《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与疲劳以及个性的差异》。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开始确立。

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1、 科学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

2、 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理论性均很强的独特学科。

三、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1、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2、 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3、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实践调查

2、 系统性原则:考虑动态发展

3、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五、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观察法:外部行为很难完全反映内在。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基本看法就是: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

(1)关于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的一般概念:认知结构是人的认知活动赖以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是递进的、多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

布鲁纳对认知结构的观点: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

表征的三种类型: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

动作型表征:婴幼儿时期(1、2岁),主要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

映像性表征:三岁后至七岁儿童,开始在头脑中利用视觉和听觉的表象或映像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映像解决问题。

符号性表征:大约从六、七岁开始;个体能运用语言、数字符号代表经验,同时应用这些符号来学习和获得经验;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认知结构中三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

(2)关于主动性

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学习的主动性,认为人的学习是主动学习。具体表现在:

a、重视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

b、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

2、对学习过程的观点

(1)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a、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是主动认知理解的过程,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同化,比如婴儿吃奶和喝果汁,就是同化,原有的方式不需要改变。性质不变,量的变化。

顺应,给婴儿吃蛋黄,原有的进食方式不能适应了,要有新的方式出现。性质上改变。

b、知识的转化:是对新知识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以适应新的任务; 知识转化为技能,做练习、实践。解决实际能力。

c、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需对知识的分析、概括是否恰当,运算是否正确等。

3、学习应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包括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学法指导。)两方面。所谓结构就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规律性,具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用性”。

4、提出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也不能看成活动的书橱,而要培养成为自主的思想家。

……此处隐藏4231个字……

第二阶段: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广泛吸取心理学各分支中与教育相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20年代起,对动物和人的学习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形成了各个学派。这些理论以及学派之争,对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起了促进作用。4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受其影响,动机、人格与心理卫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后来,认知心理学逐步兴起,更是从根本上影响和改革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这一时期,一方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当时教育心理学的很多缺憾,突出地表现在涉及范围太广、内容庞杂、缺少严格的理论体系。另外,这一时期因偏重于研究动物或儿童的简单心理活动,所研究的内容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阶段:理论建设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出现了某些新的趋势,集中表现为:

内容日趋集中,即逐渐突出教与学的领域。尽管不同的教科书对如何教或如何学的问题各有侧重,但其内容基本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的。与此同时,出现了与之并存的学习心理学、教学心理学。

比较重视结合实际教育进行研究,尤其是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把这种热情推向了高潮,研究者纷纷转向分析学校教育的实践,并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问题也日益引起了人民的研究兴趣。如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动机、课堂的学校集体、教育过程中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辅助

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80年代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学者们对计算机堵住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进入90年代后,许多学者致力于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探讨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

(二)、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苏联教育心理学是在继承了十月革命前俄罗斯心理学家的宝贵遗产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在1868年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就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俄国心理学家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为此,乌申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家的奠基人”

1877年俄罗斯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被认为是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7年十月革命后,尝试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发展教育心理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理论探索为主,贡献较大的是维果斯基、布隆斯基和鲁宾斯坦。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前苏联教育心理学重视结合教育与教学实际进行研究,广泛采用自然实验法,综合性研究的科学性提高。这一时期存在的问题是:

忽视理论研究;

对西方全盘否定;

创造性运用马列主义理论不够,机械照搬。

20世纪60年代以来,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

理论思想活跃。对学习问题的理论探讨加强了。在智力活动和教学方面出现了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和达维多夫的“教学中的概括类型”理论。

加强了同学校教育工作的联系,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赞科夫的改革传统的小学教学体制的实验教学研究,提出了三条教学论的“新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进行教学的研究;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明显变化,吸取了心理测验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总之,苏联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马列主义观点的指导,比较重视联系教育实

际,这是他们的可取之处,但由于他们长期把教育心理学与年龄心理学融合为一门学科,一直未能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习理论,也缺乏一个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三)、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中国教育心理学思想起源很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这方面的著述。但由于我国长期受封建统治的束缚,近代又受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统治,使早就有的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成果未能系统地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则是近代的事。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亦可分为三个阶段:

自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这一时期主要是译介外国的教育心理学。据有关史料表明,我国出现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光绪末年(1908)由房宗岳翻译的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20年代,廖世承出版了第一本由我国学者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年)。此后,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肖孝嵘(1940年)与艾伟等都编著了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并在学科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验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1949年建国后,主要是学习和介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方法对旧教育心理学进行改造,以确立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结合当时的教育改革,对入学年龄问题、学科教学改革的心理问题、品德和劳动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等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1963年出版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与此同时,全国各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教育心理学课程,我国教育心理学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但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前期,由于“十年**”的冲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直处于中断阶段。

“文化大革命”后至今

70年代后期,教育心理学重新复苏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翻译了一批国外教育心理学书籍,介绍国外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自己编写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也越来越多。研究的课题涉及面也比较广泛,内容涉及到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学习心理问题、教育与发展问题、品德心理问题、数学与语文教学的心里想问题。此外还有关阅读心理、教师心理以及教育与心理测量、教育社会心理等也有不少研究。研究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新生力量不断增

强,从而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局面。一批学者在积极吸收国外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需要开展了深入探索,初步形成了几个独具特色的代表性力量,如邵瑞珍等提出的“知识分类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冯忠良的“结构—定向教学理论”、林崇德的智力发展理论等。近年来,关于学习策略、动机作用、学习测评、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品德形成与发展和教师心理等主题的研究明显增多。这些研究都达到丰富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宝库,对我国当代的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心理学原有的基础比较薄弱,解放后又几次受极“左”思潮路线的摧残和干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设备条件极差、研究的问题不够系统,尤其是对当前我国所开展的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以及促进学生诸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等等还缺乏基本的研究,甚至缺乏应有的研究敏感性。

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较快,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本文共907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