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新形势下如何把文体活动与职工精神需求相结合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实现跨越发展,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培育企业创新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职工是企业的根,为职工谋利益是企业的本分。企业不仅要持续为职工增加安全感,提高收入,改善工作环境,而且要根据企业运行情况的变化,在满足职工精神需求上做实事做好事。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归属感,用企业文化激发全体职工的创造活力。因此,如
何满足职工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也就成为工会组织必须思考的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动干部职工广泛参与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在落实上下功夫,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说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团结干部职工、凝聚力量、增强企业精神、丰富并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开展文体活动是搭建职工精神需求的平台
开展文体活动是企业充满生机、活力以及和谐程度的重要体现。开展好文体活动不仅满足了职工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更是增加企业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手段。
首先,职工文体活动是活跃职工文化生活的前提。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广大职工在繁忙的工作中缓解疲劳,既可增强职工体质,活跃职工的文化生活,又能激发广大职工积极投身于企业建设事业的工作热情。
其次,文体活动是培养职工团队精神的催化剂。它具有交流和互动的特点,扩大了以文体活动在广大职工间的影响,增强了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构建和谐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文体活动是促使职工不间断学习的指挥棒。工会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使职工在进一步理解、认同企业文化的同时,树立了正气,提高了素质,传播了科学知识,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识别和抵制腐朽思想、封建迷信、伪科学的能力,共同营造出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满足了广大职工求知、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大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第四,文体活动是提升职工向心力、凝聚力的基础。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仅活跃职工业余生活,满足精神需求,更在活动中激发出来的积极性转化成生产工作中强劲的精神动力,促使广大职工热爱企业、关心企业、爱岗敬业、共同创业,从而达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促进发展、共建和谐的目的。
第五,文体活动是建设和谐企业的有力保证。文体活动是职工喜闻乐见、参与广泛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构建企业和谐的重要途径。以此为载体,发挥文体活动的文化传导功能,把开展文体活动与增强主人翁精神、增强职工凝聚力、提升职工文化品位结合起来。所以说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可以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夯实了基础。
二、满足职工精神需求是开展文体活动的出发点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化“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这一企业宗旨的内涵。随着职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追求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已倍受人们重视。工作之外、闲暇之余,职工渴望强身健体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为使职工更好的搞好生产,就要积极地采取措施,为职工舒解情绪,缓解压力。
首先,完善娱乐设施,使职工闲有所乐,好有所使。设立职工活动中心、体育场等,使职工有一个良好的锻炼活动场景;其次,把无序的活动有序地组织起来,使职工的个人爱好能充分地展示出来。再次,建立基层单位的文化活动室,开辟“读书角”,为广大职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质量,使职工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同时,感受时代主旋律的熏陶,不断提高改革意识、市场经济理念,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时代感。这些活动既提高了职工的健康素质,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加强了同志之间的团结,又树立了团队和集体主义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生产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文体活动与职工精神需求的紧密结合是营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前提
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是增强员工自身体质,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效手段;组织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是提高职工文化素养,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一个有利保证。举办文体活动,要做到业余为主、工间为辅,趣味为主、竞技为辅,普及为主、提高为辅,改变职工的精神面貌,营造“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氛围,促进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增长。
总之,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组织开展各项文体娱乐活动,不仅可以满足职工的精神需求,增强体质,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培育一流的员工队伍,打造一流的工作环境,创建一流的工作业绩,构建一流的和谐企业,为安全生产和改革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企业尽快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从而走向稳定、走向健康发展。
第二篇:试论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试论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内容摘要】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是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下,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发动的群众性革命运动。在当时给予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猛烈地打击,同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学生代表的革命实践也为当代青年在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方面做了良好的榜样。—摘自《中国文明网》 关键字:爱国责任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要充分利用好今天的大好时光和优越条件,大学期间我要扎实学习专业技能,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及网络信息,开拓视野,扩展知识范围,以此,激活、开拓思路,尝试开展学术创新和科技创新。多做些兼职,多接触社会实践, 并且这些社会活动最好可以与“面向未来的准备”相适应。让自己多点了解社会,为毕业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在课余时间多做些兼职,不仅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也不至于以后失业。还要考取一系列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例如英语四级证、助理物流师证、普通话证等等。取得证书不是目的,而是看在其中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并作出经验的总结。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同时锻炼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从五四精神中学到的。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青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效果,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十分重要。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真正让青年成为创新的主体,成为中国振兴的中坚力量。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此处隐藏7847个字……、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拓展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关键词:新形势人才需求职教发展
一、社会背景和劳动者素质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现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这样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的压力,深感人才的缺乏。所谓人才,可以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转换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我国的国情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我们所说的人才缺乏主要指二类,一类是高级技术人才,另一类是掌握高超技能的操作型人才。我国的人才资源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劳动力素质和现代化建设明显不相适应,劳动力资源严重贫乏。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有不少制约因素,突出的是:人口和就业负担较重,人均资源、资金相对不足;国民素质整体边偏低,农业比重大,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生产率为高;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在数量、质量上不足,科技不发达,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总值的贡献率只有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贡献率。据有关资料显示,一
般发达国家的高级工比例为35%,中级工比例为50%,初级工比例为15%。而我国的总体技工比例偏低,就从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来看,在现有技术工人中,高级工比例为6~7%,中级工比例为40%,初级工比例为52%以上,不少企业关键岗位已后继乏人,高层次技术工人的年龄偏高,学历偏低。从全市技术工人统计情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分别在占47.2%和66.3%。国家科委关于亚洲15个国家“35岁以下的技师、高级技师占比重不到10%。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造成了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和产品质争能力”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很低,是造成工业效能不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的总得分为倒数第二,仅略高于孟加拉国,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比印度差得很多……。”同样,在产品质量上,我国工业产品的每年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的出现使我国每年蒙受的损失达2万亿元,我国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发达国家的2%—4%。
纵观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穷国与富国的差距,是知识与人才的差距。我们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依靠消耗资金、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来推动经济增长不可能长久。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亟待提高,我们要迎头赶上,只有靠科学技术,而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二、职业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腾飞带动了职业教育的飞速发
展,这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发展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形式。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化进程正在日益加快,科技、经济、教育和文化等与世界不断接轨。在建设四化的过程中,先进的技术可以引进,巨额的资金可以借贷,高级专家可以交流,唯独大量的操作型人才无法引进。从现在到2014年,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而对职业教育必将提出新的要求。
二十一世纪的新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什么新的挑战?面向二十一世纪,新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新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更新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各个产业、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人们生活的多方变化,“可持续性”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经济全球化,“国界”在世界经济流动中逐渐淡化,国家间的互相依赖性加大,新的挑战带来的是对教育的新认识和新要求。教育不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贯穿人终身的学习过程。“学会求知”、“学会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适应发展”成为教育的“四大支柱”。职业教育作为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的教育整体中的组成部分,营造“学习社会”的组成部分,正贯穿在“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拘形式教育”之中。展望未来,技术创新竞争成为竞争的中心,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适应发展的关键。
三、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要素。
1、 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职业教育不仅是就业教育,也是为了造就有创造性的、与社会发展和谐一致的公民,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注意新技术的教学,更要注意技能性能力以外的能力,使学生有更大的柔性以适应今后工作中需求的交换。因此,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在当前及今后的职业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所谓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岗位的从业能力,工作过程的学习能力,社会活动的交往能力,自我形象的塑造能力,生态发展的竞争能力,团队工作的协调能力,岗位转换的迁移能力。而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强调从技能本位到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到人格本位的新的教育观念,在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导下,注重人的个性形成,自我完善,强调心理素质和胜利素质的完善,以及智力能力的开发,这是一种体现人格尊严的教育形态。
2、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成功的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成功的职业教育又全在于一支素质精良的职业师资。如德国,对职业学校专职教师的资格要求很严,既要有相当熟练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宽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践能力强、岗位工作适应性强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为了完成这样的教育目标,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种高素质不仅表现在有较高的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要有专门技能,要有比较丰富的时间经验。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师资与普通教育的师资相区别的重要之处。职业教育要由
“做大”走向“做强”必须加快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 拓展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它应是开放的,是能够与普教、高教、各种培训互相沟通、互相渗透、互相衔接;它应是柔性的,是可以灵活使用各种需求,各种情况的。在办学形式上可以多元化,在管理上要现代化和经营化,在层次上可以高移化,实行培训终身化,使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更加丰富。
一是职业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生活力”、“创造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我们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岗位为标准,以任务为引领,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动力的职业教育理念。二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形式,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积极开展技能紧缺型人才培训。利用职业学校现有资源,发挥职业学校优势,积极参与技能紧缺型人才培训工程,创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三是职业教育必须服务地方的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增强竞争力,以优质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职业教育要走产教结合、多形式办学的路子,与当地经济建设互为促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
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