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研文章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思考
农业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工具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自动化和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农业信息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其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方面: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环境信息化、农民生活信息化。显然,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尤其是贫困山区农业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农业信息化对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规律,贫困山区大多还处于信息化起步阶段。信息化建设进程十分迟缓,信息化水平相当低,农业信息市场供给和需求严重不足,信息渠道不畅,对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缺乏统一管理和高层规划,加之小农经济传统意识的作用,使得原本分散起步的研究项目中还有不少是重复性的工作,既浪费了资源,也破坏了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工作的连续性。因此,农业信息化对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⒈农业信息化将推动贫困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贫困山区基础差、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落后,农业对自然生物过程、土地、气候等自然因子的依赖性较强;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对森林、植被、土地的过度使用,许多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自然灾害频繁,甚至形成荒漠、荒山,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十分艰难。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将为贫困山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人们更加重视各种农业技术信息和经济信息的作用,设法减轻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降低农业再生产的自然风险;还可以减少农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农业系统的可控性增强,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⒉农业信息化将提高贫困山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信息技术不仅自身形成强大的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日益向传统产业部门渗透,使得这些部门的技术、结构、组织方式以及生产力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信息化将改变贫困山区农业科研的方式方法,大大缩短农业科研的周期,尽快实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成果的推广和普及。信息和知识在贫困山区的运用,将极大地增强农民信息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自身素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⒊农业信息化将变革贫困山区农业经营方式。在贫困山区,农业是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管理方式,农业企业组织方式大多是集体合作或家族式的组织方式。随着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农业系统除作为物质生产部门之外,加工、贸易、观赏、服务、环保等复合性功能将会越来越多,农业生产结构也趋向多元化。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人们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流程缩短,使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普遍提高,“信息(知识)——技术——市场”的链条变得越来越短,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⒋农业信息化将拓展贫困山区农产品交易市场。贫困山区地处偏僻边远,区位优势较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业基础薄弱。农民迫切需要知道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供应量,应当种什么,怎么种,养什么,怎么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造就的网络体系,能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的信息,极大地扩大传统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交易范围,加快贫困山区农产品交易的频率和速度,降低其销售成本,有效地弥补地理位置、交通和通信所带来的劣势。从而,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业结构,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拓展农产品交易市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贫困山区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尤其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据了解,贫困山区农民主要通过看电视获取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居第一位;听收音机获取信息的,居第二位;亲友传递取得信息的,占第三位;其它农业组织提供信息的,占第四位;网络获取传递信息的居最后。这种原始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使不少信息丧失了时效性。从而,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农业信息化重视不够。贫困山区的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存在问题,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差,经济困难,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互联网、信息化与当地政府部门、基层干部、群众相距甚远。基层干部绝大部分不懂电脑操作,更不知怎么上互联网,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体系基本上还是空白。从而,形成农业信息化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
⒉农业信息网络不发达。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市场发育的基本条件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交互性差,信息内容单调,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实用性差,使信息失去时效性,失去价值。
⒊信息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农民自身素质偏低,缺乏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在计算机应用上,人才培养落后,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网络不健全,高新技术开发不力,成果推广力度不够等。
⒋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较低,获取信息的成本偏高,农户经营规模对信息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收益空间的制约,信息咨询服务滞后,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对信息的需求。
二、加快贫困山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世纪是信息经济的时代,信息化正在逐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是贫困山区加快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要实现农业信息化,必须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⒈明确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牢固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实施“信息兴农”战略。要加强对农民信息知识的普及,扩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使之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只有掌握准确完备的农业信息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针对农业信息的公共特性和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责任,对农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加快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大力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动态信息的收集,做好预测,增加信息的有效供给。
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原则,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适用的各级网络中枢平台环境,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一是建设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中枢平台,完善配套相应的网络和计算机硬件设备,开发配套各级中枢平台上下贯通、统一兼容的运行软件,建立网络集中管理和安全系统。二是依托国家公共通讯设施,建设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传输通道,实现 ……此处隐藏9731个字……的现状
农村实行改革发展以来,虽然贫困山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进一步发展农业的基础设施还不牢靠;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农业生产的很多环节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得到普及和推广,科技农业的效益开始显现,但在农户中看天作业、靠习惯和经验生产的问题依然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不断显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规模扩大,但农业整体上生产出售初级产品的现状没有改变,龙头企业和千家万户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了一定发展,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环节的功能、作用有所发挥,但体系的松散性、手段的脆弱性、经营和分配的随意性还很突出。总之,贫困山区农业远没有走出靠资源和劳动投入、靠产品数量增加、靠政策保护和价格上涨的单纯增长性的发展道路。因而,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二、贫困山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首先要提高对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
方式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引导贫困山区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理念的转变,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生产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发展由单一生产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单一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向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转变,农业效益由只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农村实行改革发展以来,虽然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总体很好,但也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发展依然滞后,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尚未根本改变,农业仍然是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同时,我们还要特别看到,在农村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要继续发挥农业对贫困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只有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从而加快推进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的实现。
三、贫困山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路
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加快农业发展由单纯依靠资源投入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来,由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的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经营管理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总之,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
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就是要走经营集约化、功能多元化、发展可持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是走科技兴农之路,从主要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条件,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指导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要切实抓好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长治工程、水保科技综合示范区项目建设,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同时,要积极创新投资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科技综合治理,增强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建立农业科技多元化、市场化投入机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扩大先进适用技术应用面,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要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二是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组织创新之路,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土地规模经营转变,从单一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起来创市场转变。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和集中,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土地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适应产业化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
主体,创新组织形式,形成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培育畜牧、蚕桑、果蔬、山嵛菜、竹、核桃等绿色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要切实强化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服务职能,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不断拓宽合作社经营发展领域,积极探索建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切实突破耕地等资源“瓶颈”。要积极引导鼓励建立农作物保护服务等公益性合作社,以先进的植保技术和植保机械为依托,扶持和发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进一步促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体系全覆盖。要指导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观光休闲等经营法人进行联合,进一步创新利益联结发展机制,拓宽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三是走拓展农业功能之路,从简单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重视农业的劳动力吸纳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等方式扩大农业内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的增收功能。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泛开发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特色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充分运用资本、基地、设施、文化和地理等优势,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农事体验农业等,提升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是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向实施可持续发展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行资源良性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的经济化,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生态的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
五是走农产品安全之路,从主要重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牢牢把握产品优质化的方向,加快建立以农业标准化为主导的生产机制。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制度,建立一套与品牌农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通过标准化的手段规范从种子到产品加工、包装的全过程,生产出外观统
一、内质符合要求的优质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