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推进“三整合”改革情况自查报告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街道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三整合”改革情况汇报如下。
这次改革,街道逐步统一和规范赋权事项,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街道设置了9个职能机构,分别是党政办公室、党群工作局、政法和社会管理局、经济发展局、建设局、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综合行政执法局、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为民服务中心、财政局,并于6月15日召开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工作动员会暨揭牌仪式,实现了组织架构的流程再造。
根据街道实际情况,经过通盘考虑,慎重研究决定,主要遵循三点原则:一是改革需要原则,根据全区基层乡镇街道机构改革要求,打破了原有中层正副职设置,严格按照街道内设机构正副职任职。二是人岗适宜原则,根据街道现有机关事业干部人员情况,原则上坚持“人随事走、人岗适宜”,结合内设机构职能对人员进行适岗调整,确保人尽其才。三是平稳过度原则,根据街道现有的职数和人数能够相匹配,避免了大面积竞岗造成人心浮动、人员浮动,确保改革平稳过度,开展人事安排。
围绕区“三整合”工作要求,我们聚焦中心,突出重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
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是集成研判社会治理信息、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平台。街道以“党建引领、部门联动、数据赋能、清单管理”的新模式,以建好用好街道指挥中心为突破,努力走出一条大数据支撑、网格化管理、铁脚板担当的基层治理路径。具体来说,做到“四个全面”:
一是全面配强力量推动实体运行。按照“1+3+N”的标准,即1名中心主任、3名副主任、街道网格化管理、12345、数字城管等5名工作人员的架构,足额足员配备力量,理顺运行管理机制。腾出300平方办公用房,投资300万元,建设集分析研判、联动指挥、行政问效等一体的综合指挥平台。同时,围绕收集诉求、交办事件、督导问效,对现有运行平台进行优化升级,充分发挥街道指挥中心基础性、实战性地位和作用。
二是全面建章立制推动规范运行。建立健全指挥长负责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考核问效制度等运行制度,明确中心主任、副主任、平台操作员、网格信息采集员等岗位职责,推进指挥中心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强化指挥平台督查考核职能,制定考核办法和督导制度,建立常态化的集中轮训和业务培训机制,推动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尽快熟悉岗位职责和业务要求。
三是全面厘清职责推动闭环运行。组织街道指挥中心牵头梳理工作事项清单,明确街道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具体内容、流程环节、承办机构、权限责任、政策依据,确保联动处置事项高效运行。街道各部门和村(社区)根据职能分工和权限,围绕信息上报、流转交办、事件处置等关键环节,理顺分工、明确界线,确保让问题隐患“上得来、出得去、结得了”。
二、实现“一个区域一支队伍管执法”
设置内部机构,明确工作职责。9月15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召开了局领导班子工作会议。会议就综合行政执法局人员分工、内设机构及工作职责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对综合行政执法局内部9项工作规章制度进行了商讨,提出修改意见。为后序更好地开展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打下了基础。目前,街道将以前的执法“单枪作战”整编成“合成作战”,整合过程中正式执法人员减少了19%,工作效率反而得到大幅提升。在日常管理上,推行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分片执法,加强部门联动,将综合执法力量融入全要素网格,实现分片包干、责任共担的“网格化”模式,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实现了“1+1﹥2”的深度融合。
推进综合执法,强化依法行政。通过梳理,目前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日常管理事项主要包括街道市容秩序管理、餐厨烟油污染、户外广告许可、建筑工地扬尘管理、物业小区管理、违法建设巡查、废品站点整治、渣土消纳处置、安全生产监管、园林绿化、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在日常管理方面,继续推行管理人员落实到社区、商业综合体、路段,实现分片包干,责任共担的“网格化”模式,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在综合执法方面,一方面邀请县直业务部门,采取业务辅导会、案件办理辅导、“以案说案”等措施,通过“由外而内”的方式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行政执法办案水平;另一方面采取局内部执法人员办案交流、召开月度执法办案通报会等措施,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加大推进街道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力度。
保障体制改革,深化队伍管理。为切实做好这次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街道更新两轮执法电动车20辆,添置数据采集工作站2台、执法通7只,执法记录仪、防暴头盔、防刺背心、防刺手套各40件,腰带80条。数据采集工作站不仅支持多路执法记录仪同时上传数据,还可依据执法记录仪编号、执法时间精确筛选数据,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新配备的执法记录仪能够将现场执法情况同步传输至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指挥大厅平台,便于指挥平台统一调度。此外,还为3辆执法皮卡汽车配备了车载云台,可实时记录执法现场抓拍取证情况,同时对车辆所在位置、行动轨迹、车速等具体信息进行跟踪,并将音视频传输到指挥中心和执法通上,能够让指挥员对所属执法车辆及一线人员的现场情况全面掌握,随时进行指挥调度和管理,真正实现综合行政执法的精细化治理与技术手段无缝衔接。为加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制定了《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公章管理制度》、《公务车管理制度》、《公务费结报制度》、《人员请、销假制度》、《人员着装规定》、《食堂管理制度》、《安全管理规定》等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从源头上对局工作人员予以纪律约束,强化对工作人员言行举止等方面的规范管理;继续坚持对城管人员每日一次“早点名、日考核、周通报”的工作制度,一旦发现城管人员苗头性问题,将第一时间通过“谈心谈话”、“纪律约谈”、“考核通报”等措施,将问题遏制在萌芽阶段,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行政执法队伍全力推动体制改革工作向前发展。
三、优化为民服务“一窗口”
一是抓阵地建设,优化服务环境。为了提升服务环境,将租用10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根据功能布局、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以及长远的赋权事项的承接,设置成六个区域。一楼设置窗口服务、等待休息服务、24小时自助服务三个区域(包括咨询服务区、信息公开区、代办服务专区等)。二楼设置办公、公共资源交易、档案三个区域。目前正在筹备装修前的招投标工作。
二是抓人员素质,提升工作能力。为民服务中心改革的先决条件是人员的统筹分配。为了统一管理,街道对进驻中心的人员进行了全面的整合,明确到岗到位人员,隶属关系和人事管理一律归属中心。窗口服务对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通过提升岗位履职,加强业务学习,夯实业务承接,实行跟班学习和互补交流相结合。与区行政审批区局、政务中心沟通,选派人员跟班学习。与街道相关部门沟通,做好业务的衔接和业务办理的辅导和指导。确保服务事项接得住、接得稳、接得好。
三是抓事项承接,拓展服务范围。目前已承接第一批公共服务事项36项、赋权事项13项,街道本级事项36项。和街道相关部门衔接和沟通,公安的户籍管理、执法局的城管便民服务窗口等9项服务也拟进入中心。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大厅设置分类综合窗口和专业事项窗口。分类综合服务窗口设置民生民政、建设城管、市政公共服务等小综窗。民生民政综合窗口受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残联、计生、医保等部门事项。建设城管综合窗口受理建设、水利、城管、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事项。市政公共服务综合窗口受理供水、供电、有线电视、通讯等事项。其余事项通过整合设立其他事项综合窗口统一受理。民生民政综合窗口和建设城管综合窗口运行成熟后,逐步推行“全科窗口”。专业事项窗口由公安、涉税、市场监管等部门进驻设置。通过整合,采取“一窗通办”“全科化”受理办理模式。确保实现“一网融合、一号受理、一窗综办、一站服务”。
四是抓监督考核,激励员工干劲。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心规范化管理,强化中心人员依法行政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了对纪律、业务、综合等三方面24项工作考核机制。奖惩并举,按月兑现。通过严格的奖惩考核,进一步激励中心人员“为民、务实、清廉、便洁、高效”优质的服务,切实打通群众“最后一公里”。
推进机构改革,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委的明确要求。街道将通过综合设置审批服务机构、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等举措,从制度机制上确保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在基层办好、在家门口办好、在身边办好,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