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身边的好人”报道模范
“身边的好人”报道模范
——人民调解员xxx先进事迹:
xxx有个跨省“边界矛盾”调解员
蟹塘挨着蟹塘,庄稼连着庄稼,xxx有208公里的县界与xx、xx等地接壤。由于没有明确的省际边界线,两省村民以往为争山林、争水塘,甚至为小事聚众对峙。为了解决跨省“边界争端”,xxx县与当涂等地成立了6个边界调解委员会。这些由两省司法调解员和民间人士组成的机构,3年来调解了大量纠纷。
前不久,调委会成员、xxx县司法局基层科科长xxx被司法部授予“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走进xxx的砖墙、固城等地,就会发现这里与相邻的安徽在地理上很难分清。由于山林水面权属、风俗习惯等原因,使得毗邻交界地区成了矛盾的多发地。xxx说,20多年前,因为石臼湖水面划分问题,两省渔民就曾发生过大规模械斗,甚至有渔民拿着猎枪对峙。
即使在现在,类似争端也在两省居民之间发生。xxx的蘑菇市场、螃蟹市场、渔具市场等比较发达,带动了相邻的安徽地区也发展类似产业。随着各自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边界之间矛盾摩擦也不断增多。不久前,xxx对石臼湖进行清淤时,没想到对水面相接的安徽湖阳乡一些螃蟹养殖户造成影响。于是,那边的村民将清淤船扣下。
“要是在过去,那就难说了。这边人过去要船,对方就严阵以待,漫天要价;甚至连跟你对话的人都难找到。”xxx说。不过,这一次,xxx方面立即将情况通报给湖阳乡,对方乡长主动来到xxx,协调解决。很快,双方谈妥了赔偿款,南京清淤船只被放了回来。
“经济纠纷”是边界矛盾的一个方面,更多的矛盾则出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上。xxx说,由于xxx与安徽一些市县相邻,跨省打工、跨省做生意、跨省婚姻越来越多,在xxx的安徽人也很多,跨省矛盾自然增多。
在农村地区,一直有着“村帮村、邻帮邻”的风俗。这种风俗一旦遇上跨省矛盾,就有了“放大”效应。6月18日上午,xxx一在建工地发生事故,一名28岁工人张某触电身亡。这一下子就产生了“跨省矛盾”。原来,张某是安徽当涂镇庵村人,2年前入赘到xxx。得知他身亡的消息,他的当涂亲戚组织了100多人赶到xxx。
“两省交界无小事,这种场景我见得多了,调解最好的办法是当地人劝当地人,我也经常到安徽那边调解。”xxx说。事发地砖墙镇第一时间向当涂镇庵村通报了情况,并请来了镇庵村村支部书记、调解委员会主任等人。在当涂方面人员的劝说下,死者亲属情绪有所稳定。经过12个小时调解沟通,双方终于达成赔偿标准。
像这样涉及多个地区和众多村民的纠纷,近3年来xxx县6个边界联合调委会已化解了292件,调解率和调处成功率均达到100%。
第二篇:学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
“学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活动工作总结
2014年10月10日希望小学开展了学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
人的活动,积极学习他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
爱岗、孝老爱亲的优良品质,争做社会文明公民,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
具体学习活动进程如下:
一、九月初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学习方案,并选好办公
地点。
二、组织全校学生学习讨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
我们选择了身边好人,县道德标兵王景明作为学习的对象。王景
明,男,33岁,戴园小学教师,于回老家途中与妻子勇救落水
儿,被安徽电视台晚间新闻栏目称为安徽好人、“最美夫妻”。
这次的活动引起了我校广大师生的共鸣,他不仅给大家讲述
了关于一个好人见义勇为的故事,也给广大学生上了一节很好的
安全课。大家一致表示王景明老师是好样的,他和妻子无愧于“最
美夫妻”称号,堪称离我们最近的好人,并愿意向王景明老师学
习。同时王老师所提倡的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帮助他人从一点
一点做起的思想也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
三、于此同时,我们及时进行了此次活动的总结,留下了大
量的教育性资料。我们用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身边好人”的
凡人善举教育学生,传播了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树立了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了良好的文明学校氛围。
希望小学
2014年10月10日
第三篇:身边好人事迹材料
我热爱这份职业!
——身边好人事迹材料
新筑中心小学 张碧
2014年4月
我热爱这份职业!
——身边好人事迹材料
张碧,女,2014年踏上工作岗位的。蓦然回首,她始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在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严格服从(本文来自WWW.)学校的工作安排,团结同志,关心学生,工作勤奋,带病工作,积极努力,乐于奉献,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得于了同事的赞许,领导的信任;赢得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和肯定。
一、关爱学生,塑优秀人才
多年来,她深信 “德为师之本”,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是最重要的。做教师首先是做人,做真诚的人,做正直的人。不管是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不管是在学生面前,还是在同事面前,她都注重自身的完美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打动人、感染人,树立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理想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把她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化为自觉的行动,在她的影响下,一些顽皮的学生也变得温驯起来,倔强从头也开始耷拉下来,仇视目光也变得感动起来,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们也觉得没有理由在这样的老师面前狡辩、放肆。 她注重班风学风建设,思想上关心学生,感情上亲近学生,生活上关怀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师生关系特别融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要求学生搞好学习的同时,更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她注重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用她的爱心换
学生的真心。对于所谓的“差生”,她认为首要的不是补“学习”而是补“信心”,只有他们有了自信心,有了积极性,没有方法也可自找方法。有时,为了挽救一只掉队的大雁,她经常放弃休息时间,进行家访,与学生个别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与家长私下沟通,了解学生家庭状况,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她的鼓励帮助下,曾有多名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对学生的爱更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真诚。这种爱是无私的,它要毫无保留地献给所有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当中;这种爱是神圣的,它能凝成水乳交融的情谊。她用爱心,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家长的信任。有个学生毕业后,来信评价她的教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热爱工作,创优异成绩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她深深地知道:教育工作责任重大。从小处讲,它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前途和命运;从大处讲,它关系利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和发展。因此,她从来没有把教师简单地当作谋生的职业,而是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做全身心的投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说德为师之魂,那么才就是师之本。这些年来,她一直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工作,成为学校语文骨干
教师和教学能手。工作一向勤奋、扎实、一丝不苟,并且成绩突出。曾经有人问她:“你为什么不改行?”她毫不犹豫地说:“我热爱这份职业!”做一名教师,是她人生的选择;做一名优秀教师,是
她人生的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她愿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尽心尽力,培育国家栋梁之才。
第四篇:身边好人事迹材料
在西园小区的院子里你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他身体单薄,精神矍铄,手拿一个小铲子不停的清除着墙上的"牛皮癣",他就是西园社区党总支第一支部书记刘开俊同志。刘开俊同志年纪已经有六十多岁了,家庭条件也并不宽裕,可自从他来到西园小区以后,就自觉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维护着小区的墙面和花园卫生,从不计较报酬,义务为居民群众服务。大家都亲切的叫他"刘伯"
刘伯年轻时是**区牛鼻滩乡小**村支部会计,为农村建设贡献了三十年青春后,落户西园社区,自打搬到西园小区居住,党组织关系转到西园社区党总支那一天起,刘伯就自愿来到社区报名担任楼栋长,为居民群众服务。几年来,他兢兢业业的为社区和居民工作,无偿为居民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发放宣传资料、发放"除四害"药物等。他积极的为居民邻里之间调处矛盾,协助社区维护一方平安。
近年来,小区里"牛皮癣"泛滥,楼道里、楼梯扶手上、电杆柱上,铺天盖地、屡禁不绝,这些小广告多是用不干胶制成的,社区刚刚组织人员清除,一晚上一过就又出现了,每逢上级领导来社区检查工作或是卫生检查,社区同志更是苦不堪言。刘伯看到这样的情况,主动承担起了清除乱贴乱画和花园杂草的工作,只要有空闲的时间他就拿起小铲子默默无闻的干了起来,而且还拒绝社区给他的报酬,他只是说"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做的,没什么"。正是这样一句朴实的言语和他无私的行为感动了西园社区的其他党员,刘开俊同志被推选为西园社区党总支第一支部书记。
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刘伯身为党支部书记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投身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不仅自己认真学习、做好笔记,而且组织本支部党员同志参加学习,他所在的第一支部下岗党员较多,其中又有一部分同志由于失业后没有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因此对学习存有抵触、麻木思想,参学积极性不高,刘伯硬是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动员他们克服困难、参加学习,在他的努力下,他所在的支部没有一名同志无故不参加先教活动,而且参学的同志都非常认真的学习了规定的篇幅。
2014年的二月,当春节的脚步慢慢临近的时候,人们都忙着打年货,沉浸在节日前的一片喜庆当中,谁又会知道,一场百年一遇的冰灾,悄然来临了,冰雪覆盖了我们的家园,小区的道路上都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很多居民出门都摔倒了,有的甚至跌断了手和脚,刘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背起铲子、撬棍,毅然走上了街头、面对着刺骨的寒风,挥动着柔弱的肩膀,一锹一锹地铲着坚冰,雪花落在头上变成了汗水,汗水流下来变成了冰,他顾不得年老体衰,始终战斗在第一线,附近的居民看不过去了,一个、两个…自发聚集起来,形成了一支抗灾队伍,路开出来了,肆虐的北风终于在他们面前低了头。而他却默默无声地回到了他的小屋。
正是有刘伯这样的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了社区居民,在近年"创文"期间,五百多名党员、青年志愿者参加了社区义务服务活动,为我市的"创文"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为社区带来了一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五篇:我身边的好人事迹材料
邓卫星:男,1959年出生,汉族,英德市下呔镇人。邓虽然自幼家贫,无法坚持上学,但从80年代起,邓夫妇每年为20多名贫困儿童提供食宿和学习辅导。为了能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于92年倾其所有,建了一栋二层300多平方的小楼,除留3间自住以外,其余均供贫困中、小学生住宿。07年,邓创办“学生之家”,接纳“留守儿童”和低年级贫困学生40多人食宿,象征性收取每人一学期300多元的费用,遇到实在贫困的学生,免费提供食宿。为提高学生成绩,邓卫星还制定严格的学习制度,发动儿子儿媳为学生辅导,因此,“学生之家”的学生成绩大都优良。
邓世林:男,196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佛冈县石角镇人,现佛冈县振兴小学任教。从教22年来,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10月11日下午,他看见一辆外地车把一名10岁左右的男孩撞倒在地,并想逃跑时,他马上拦截那辆车,要求车主救扶受伤儿童。在2014年6月26日晚上,他和妻子在江边散步,看见一男孩不小心掉到水里,毫不犹豫地跳进水中。由于水深,又是晚上,他多次潜入水中搜救,接着又一次潜入水中,最后终于把落水儿童救上岸。
韦红联:女,1963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初中学历,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县城环境卫生管理站职工。她孝敬公婆,夫姐数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自韦红联嫁入夫家起,就承担起护理因车祸瘫痪的夫姐的责任。08年,公公因中风瘫痪,韦又承担起了家庭全部的责任,尽心尽力护理公公。而在单位,作为班组长的她,也从来没有耽
误过工作。韦红联的朴实和坚强,在连山县树起了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的典范。
何绍永:男,1962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阳山县杜步镇何屋村人。他乐善好施,一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和扶贫济困工作,资助30多万元对获得省、市、县、镇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生予以奖励;先后资助了150多万元给杜步中心小学兴建综合大楼及学校的附属设施;共扶持了5名贫困学生就读大学,帮助他们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等问题;“5?12”四川大地震,为北川地区捐款超过100万元,并认领了北川县20名孤儿。
李炳房:男,1971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初中文化,阳山秤架支局乡邮投递员。李炳房负责的两条邮路分别为单程30公里和单程56公里,每周每条邮路走两次。有些山路的两旁都是万丈深渊,有些荒山野岭会有野猪和毒蛇的出没,每个星期李炳房有几天是在山上度过的,风餐露宿,遇到风霜雨雪天或时间太晚了就在农户家住宿。在投递途中,李炳房多次受伤,最严重一次是他赶夜路回镇,掉进十几米深的大坑,导致左膝盖被利物刺了一个硬币大的洞口,左肩膀脱臼。6年来,李炳房为乡村群众送的各种邮件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深受群众的好评。
易圣来:194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连州市大路边镇人。在40多年乡村医生的风雨生涯中,他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不分白天和黑夜,患者随叫随诊。他每年看病平均达6000人次以上。对于就诊的贫困病人,他经常免费或半费为他们诊治,经他免费治疗的
病人达几千人次。他深受村民的信任,连续15年来担任易家村的党支部书记。
林秀连:女,1961年出生,汉族,英德大站人。从1986年开始陆续收养了7个孩子,在没有任何外界资助的情况下把这些孩子抚养成人,供书教学,最小的一个现年9岁。林秀连一生清贫,却乐观向上,她发起了大站的广场舞,几年来一直义务做舞蹈老师,在她身边,聚集了一支几百人舞蹈爱好者队伍,她因此而被人们称为大站人文娱生活的领头羊。
夏树林、伍水根(夫妻):连南三江镇人。2014年2月20日凌晨,夏树林、伍水根老两口为保护三江镇s261线改建工程项目部施工设备,与入室的三个盗贼斗智斗勇,保卫该工程项目的资产。发现盗贼时,夏树林不顾自身安危,上前试图抓住他们,反被盗贼殴打,伍水根急中生智,在没有时间报警的情况下大喊警察来吓唬盗贼,夫妻合力并最终抓住其中一个盗贼。事后,夫妇俩积极协助警方破案,很快另外两名嫌疑人也被捉拿归案。
曹维财:男,佛冈县启智学校校长。曹维财关心孩子,尽心尽力。启智学校原本只有三间课室,功能场所和设备十分欠缺,他多方奔走,争取到各方慈善人士捐款80万元及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建成了启智大楼,购置设施设备,给残疾学生一个健全的“家园”。他关心孩子们的精神教育,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书画展,舞蹈表演,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他深知特教老师们的艰辛,经常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情况,排忧解难,老师学生们都把他当成能够信任的“大朋友”。
黄锐添:男,1984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清远阳光爱心家园”创始人之一。2014年10月,黄锐添和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5位同学共同创办了民间志愿团体“清远阳光爱心家园”。从创立开始,黄锐添带领清远阳光爱心家园的志愿者们用诚挚的爱心,细致的关怀,用心地做好的志愿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现在,清远阳光爱心家园网站注册义工人数已达8000多人,经常参与家园活动的有1000多人,成员有公务员、公司职员、农民、自由职业者,年龄从十多岁到六十多岁。2014年初,汶川大地震后,黄锐添毅然辞掉工作,到四川灾区参加灾区重建的志愿服务,历时两个多月。